【中國青年網】“三進一融”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
2016年以來,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探索形成思想導師進學院、職業導師進班級、素質導師進社團,全面促進大學生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融合的“三進一融”育人模式,成效顯著。
近幾年,武漢交通職業學院考生報考率、新生報到率均居湖北省高職院校前2名,錄取分數線居全省高職院校前5名。2016年至今,學校在國家級、省級各類職業教育技能大賽中獲獎400余次,其中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18項、在湖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連續4年獲武漢地區冠軍,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7%。
“三進一融”育人模式主要在“進”字上下功夫,在“融”字上看成效。“進”就是要通過實行大學生導師制,讓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發揮立德樹人作用。“融”就是要形成“三全育人”的工作格局,通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,著力培養發展型、復合型、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。
圖為:智能制造學院思想導師張彬華,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給學生上黨課
思想導師進學院:塑造學生高尚品格
由思想導師參與、指導二級學院思想政治工作方案的制定。通過黨建引領、主題教育、實踐指導、調研訪談、重點幫扶等方式,將形勢政策、思想政治、倫理道德、法律法規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貫穿學生成長全過程,推進思想政治課程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,引導學生塑造高尚品格。
開展思想導師進學院工作主要有七個方面內容:1.上好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;2.利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做好學生心靈領路人;3.指導學生黨團、實踐工作;4.做好與學生交心談心工作;5.做好形勢政策課的相關工作;6.結合素質拓展活動,將思想政治知識內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
交通服務與管理學院4名思想導師深入學院,推進“思政教育生活化”改革,通過講座、黨課、談心等活動,重點解決學生思想、學習、生活方面的問題。目前,學生團員遞交入黨申請書比例高達90%。
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構建精細化育人模式。要求受導過程導向明確、受導群體及時反饋。思想導師結合學生的思想波動進行會診,不定期舉行沙龍,交流工作中的疑點或難點,群策群力、精準對焦、靶向發力。
曾獲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的羅曉珍教授認為,與學生面對面的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、主渠道,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,也是與學生進行情感對話、精神交流的最好途徑,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。因此,優質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兼具思想政治理論品質、人文品質、文化品質、智慧品質與實踐品質。
思想導師進學院,就是提倡多元化思政教育方式。像“思想的風帆”實踐行活動、“夢想與現實”網絡討論會、參觀中山艦博物館、參觀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、“傳承革命志,共筑中國夢”主題征文比賽、“紅色禮贊——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”主題圖片展、“中國精神”歌唱比賽、舉行傳遞國旗——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……這些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的活動,使思政教育課鮮活起來。
思想導師在充分了解學生內在需求和思想動態的基礎上,貼近社會客觀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,利用班會、團會、課前課后5分鐘,講時事、講政治、講核心價值觀、講家國情懷,聯系專業發展與國家經濟、社會發展的關系,培養專業認同感,結合核心價值觀,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。
職業導師進班級:培養學生“工匠精神”
職業導師根據學生成長規律,指導合理規劃大學生涯與職業發展,引導樹立專業意識、明確學習目標、端正學習態度、培養創新意識;通過校企文化融合,培養學生職業行為規范,打造“工匠精神”;通過精準就業指導服務,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。
開展的職業導師進班級工作主要有七方面內容:1.骨干教師開展課間思政工作;2.開展“雙導師”同上一節課活動;3.開展校企黨建共建協同育人工作;4.開展大學生“兩涯一規”指導工作;5.開展核心課程、核心技能、行業發展等專業教育培養工作;6.開展實習跟蹤教育和指導工作;7.開展就業單位推薦及回訪工作。
物流學院職業導師融入所有班級,開展“學業指導個性化”服務,通過校企文化融合,助力學生職業道德培養;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,努力提升職業能力;指導學生精準就業,提高學生就業質量。學院連續兩年就業滿意度全校排名第一。
依托湖北物流職教集團、長江經濟帶物流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、長江港航物流聯盟人才專委會三大平臺,構建校內導師+校外導師的工作體系,實施思想政治教育、成長咨詢輔導、學業促進幫輔、綜合素質拓展、職業技能提的升五大計劃,努力實現樹立專業意識、明確學習目標、端正學習態度、提升職業素養、培養創新意識、提高就業能力六項主要任務,培育物流工匠。
物流學院職業導師負責幫助每個班級形成一種專業文化,指導每個學生跟蹤一個物流企業,帶領每個學生加入一個學習團隊,引導每個學生考取一項資格證書的“四個一工程”。
職業導師每周四下午進班級,引導學生開展生涯規劃,明確學習目標。根據學生所處的學習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競賽、求職系列講座、專題團輔訓練、職業角色體驗、成長經驗交流等形式多樣、主題各異的活動,引導學生開展學業規劃、思考職業發展,樹立專業意識、明確學習目標、端正學習態度、培養創新意識、提高職業能力、提升職業素養。
職業導師每月走進學生寢室,為學生介紹行業發展成就,引領學生政治認知;交流時事看法,講解行業大國工匠、技術能手和優秀校友的成功故事,塑造學生健全人格;重點關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,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解決辦法;重點關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,不言棄、不放棄、不拋棄,協助學生、家長共同解決問題。
物流學院組織成立標志性競賽項目組,遴選校內導師,選拔參賽學生,為參賽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。分別成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校賽、省賽、國賽,中國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賽、省賽、國賽,“挑戰杯”湖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賽、省賽,世界技能大賽市賽、省賽、國賽四大類項目組。依托湖北物流職教集團、長江經濟帶物流職業教育協調發展聯盟,組織學生參加物流學術年會講座、論壇。以學院1+X證書試點為契機,輔導學生備考職業資格證書,培訓學生職業技能,促進學業和技能全面發展,培養創新意識。
汽車學院職業導師林玲,這學期已經帶著學生走進三環汽車、康明斯、泛華保險、瓜子二手車、優卡二手車等企業,開展“同上一堂課”活動。林玲帶領學生走進湖北柳瑞機械設備有限公司,讓學生在企業接受安全教育、職業技能教育、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,還與企業黨支部一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。“這家企業270多名員工中,有40多人是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的校友。學長學姐的經驗,讓我們受益匪淺。”汽車學院大二學生李琪說。 “以前以為畢業后就只有4S店一種選擇,跟著導師去了幾家企業,才知道將來還有保險服務、二手車、后市場等廣闊的天地。”
職業導師通過將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融進課堂,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、貼近學生。汽車學院還創新性推出了“課間思政”。從2018年11月開始,學院以教研室黨支部書記李小慶老師為代表的4位職業導師探索在課間十分鐘播放短小精悍、趣味性的微視頻、PPT,并輔之以交流、討論,開展了“課間微思政教育”。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拓展眼界,接受教育。
李小慶介紹,學校專業課一般是連上兩節,中間有10-15分鐘課間休息。她便在網上找視頻、自己做PPT,在課間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教育。“課間思政”已在整個學院普及開來,職業導師們互相共享了近百部視頻。涵蓋《大國工匠》《當年今日》《軍事科技》《榜樣人物》等內容,共16個專題。汽檢專業大一學生丁豪說,老師并沒有要求課間必須聽課,但絕大多數學生都會主動參與,不再集體低頭刷手機。
學校由學工部牽頭成立了職業導師管理中心,與二級學院研究制定了職業導師工作指導標準及考核機制。各二級學院負責建立職業導師人才庫,為各班級配備職業導師,并負責職業導師的培訓管理工作。
目前已覆蓋各班級的職業導師,除了傳授職業技能還要強化思想引領和職業道德培養,指導學生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,指導專業學習和實習實踐,提高就業創業水平和能力。還聘請多位企業專家舉辦以學風建設、職業道德培養、工匠精神培育、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為主要內容的講座近百場。
素質導師進社團:引導學生全面發展
素質導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綜合素質發展需要,依托大學生活動中心、協同創新中心、名師工作室、創業孵化基地及社會實踐基地等,為學生在專業技能提升、科技創新、傳統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類素質培養與實踐活動中,提供專門化指導,引導學生全面發展。
目前開展的素質導師進社團工作主要有五方面內容:1.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至組織和指導社團活動的全過程;2.開展社團安全教育與防控工作;3.量體裁衣制定社團發展計劃;4.每月定期開展并指導2次社團活動;5.指導社團對外交流及比賽工作。
素質導師進社團實行“雙導師制”。一是將校外素質導師“請進來”多方聯動、協同創新。二是注重對校內素質導師的扶持與培育。
將校外專家學者、民間藝人、技藝大師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請到校園里來, 參與社團活動指導, 以開展講座或傳技授藝的方式, 給予學生專業指導, 促進學生技藝水平的提高, 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。
交通服務與管理學院13名有專長的素質導師,深入剪紙、禮儀、茶藝等7個社團開展工作,實施“社團活動課程化”改革,指導開展活動200余次,實現學生社團“質量高、受歡迎”的建設目標。經過兩年的實踐,學院立項省級學生工作精品項目及實踐育人項目共2項,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藝術學院聘請知名非遺傳承人擔任學院社團(工作室)素質導師,要求在校學生一人學一門藝術、一人掌握一門技術。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培育工作,促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融合。目前學院成立的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社團(工作室)5個,包括:萬正蘭木雕工作室、陶藝工作室、書法工作室、漢繡工作室、手繪社。
經管學院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,以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詞為載體,以學生想體驗、能領會、可落實的方式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。通過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熏陶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求真、向善、尚美的價值觀念和追求。開展系列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生實踐活動,如國學大贏家、詩詞大會、詩詞文化周、楹聯進宿舍、經典文化劇目展演等。成立“湖畔詩社”,使傳統文化氛圍常態化,將詩詞文化浸潤學生日常生活中。加強“傳統文化育人”相關課題研究,提高育人工作理論水平,促進理論研究和實踐育人雙向提升。
學校有75個學生社團,分普及愛好型和專業技術型兩類。每個學生至少加入1個社團,每個社團都有素質導師輔導。
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電子協會,就是專業型社團之一。素質導師趙新每年都會挑選動手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培訓,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,2017年全國一等獎和二等獎,2018年湖北省特等獎。
學校由團委牽頭成立了素質導師管理中心。素質導師由校內教職工和校外專業人士組成,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,提升學生綜合素質。2016年以來,素質導師組織、指導學生先后舉辦了“高雅藝術進校園”“精品戲曲進校園”“創新創業活動周”等活動百余項。
報道鏈接:http://t.m.youth.cn/transfer/index/url/edu.youth.cn/jyzx/jyxw/201912/t20191211_12140544.htm